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1770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

(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声,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标准住院日为1-7天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急诊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并于手术过程中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2.手术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

3.必要时术后脓肿壁组织液标本送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


术后住院恢复1-7天


1.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半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2.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者,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补液治疗;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进流食。

3.每天伤口换药1-2次,创面较深时,放置碘仿纱条或胶管凡士林引流条,并保持引流通畅。

4.术后用药: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局部用药(栓剂、膏剂、洗剂)、口服药和物理治疗等。


术后异常反应处理:


(1)疼痛处理:酌情选用镇静药、止痛药;

(2)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导尿等;

(3)伤口渗血处理:换药、出血点压迫或使用止血剂;

(4)排便困难:口服软化大便药物,必要时诱导灌肠;

(5)创面水肿:使用局部或全身消水肿药;

(6)术后继发大出血的处理:压迫、填塞止血,必要时手术止血;

(7)其他处理:呕吐、发热、头痛等,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