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延:针灸也是中医服务的主力军

发布时间:2022-03-08    浏览次数:2994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张梦雪

针灸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个理论、诊断、治疗俱全的独特学科。目前,局限性的服务业态大大弱化了针灸为民服务的能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要改革服务模式,加强学科建设——

针灸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门医学学科为何能历经如此漫长岁月的淬炼而依然熠熠生辉?因为她在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针灸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针灸在学科构建、医疗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如何抢抓机遇、直面问题,走出针灸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发布的《中国针灸学会推进针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给出了明确答案。记者就《纲要》的主要内容专访了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

为民服务是永恒的主题

记者:针灸发展的核心关键是什么?《纲要》中如何体现这一点?

刘保延针灸发展的核心关键就是为民服务,这是针灸持续发展的基石,是针灸历经数千年不衰、如今又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接受和应用的根本所在。《纲要》以针灸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正是根据国内外人们日益增长的针灸需求而提出的。

就目前状况来看,针灸发展的势头是良好的。《纲要》中总结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针灸科门诊总量达到2514.3万人次,针灸科出院总量达到91万人次;2020年,国内艾草产业总产值高达395.13亿元;全国有50所高等院校开设针灸推拿专业,每年全国本科生5000多名、研究生1000多名。

尽管如此,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制约着针灸发展的步伐。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针灸服务业态不能凸显自身优势。据相关研究显示,针灸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500多种疾病,涉及人体16个系统,如近些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单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偏头痛、女性尿失禁、功能性便秘、带状疱疹、面瘫、脑血管病变等疾病均有独特疗效;对于肿瘤、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针灸可作为重要的辅助疗法;针灸在养生保健、治未病以及许多疾病的康复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不少医院,针灸科常常被边缘化为辅助科室,有些医院甚至干脆将针灸科与康复科合并,这种服务业态的局限性已经大大弱化了针灸为民服务的能力。

针灸在临床应用中为何如此受限?因为它常常只被认定为是一种技术方法。实际上,针灸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个理论、诊断、治疗俱全的独特学科。早在《黄帝内经》时期,针灸独特理论体系就已经形成。唐朝时,针科就被作为一级学科与医科并列。

为什么说针灸属于独立学科?因为她是通过刺激人体体表腧穴,在“治神”的基础上,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来治病养生,其干预人体的方式非常独特。去年,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显示:刺激足三里等穴位,可在Prokr2神经元介导下,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网络,影响所关联的脏器,进而起到抗炎作用。可见针灸对人体产生的是综合效应,其影响人体的途径、方式和机制与通过胃肠吸收、血液循环代谢起效的药物治疗完全是两回事。这决定了针灸学不只是一种疗法,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体系的医学学科,其治疗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只是现在很多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种认知偏差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针灸学术做得不够扎实,没有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思路方法研究透、规范好。此外,针灸服务的人才梯队不健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尚需进一步理清;基础研究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其研究与临床脱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针灸技术标准、病症诊疗指南数量和覆盖面均不足;高质量的科普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都是导致针灸临床运用受限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针灸在国内推广,也会深刻影响针灸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纲要》针对针灸发展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制定可落地的解决措施,目的是提升针灸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纲要》的主体内容就是在探讨如何彰显针灸在全生命周期、全人群以及基层、家庭等健康维护中的独特优势。

多措并举构建针灸服务新业态

记者:推动针灸在为民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保延:打破发展壁垒,解决发展问题,构建起针灸服务的新业态,针灸便自然而然地能在为民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来说,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建立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

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树立标杆,制定权威指南、标准等。如《纲要》中提到的“针灸优势病症推进工程”,制定50种针灸优势病症的实施方案,形成专家共识、指南和标准,自上而下地把针灸能治哪些病明确地提出来,并建立可遵循的规范,有助于针灸走出针灸科、在更广泛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

在基层推广方面,要结合群众需求,有分层分级意识,如在医院,针灸是一门医学学科,既可攻克疑难杂症,又能治疗常见病;在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针灸是一项适宜技术,推广时要保证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方便基层医务人员掌握;在每个家庭中,针灸是一种保健手段,要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时候可以自我保健,什么时候必须到医院就医。如《纲要》提到的“基层针灸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行动”就是针对社区、乡镇医疗机构的推广举措,让基层群众体验到针灸作为适宜技术的简、便、验、廉优势。

第二,针灸学术研究必须跟得上,持续提升针灸惠及民生的能力。

针对学术研究,《纲要》提到,要利用大科学研究思路和模式,组织多学科研究队伍,对针灸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经络、穴位等基本科学问题都属于针灸重大科学问题,还有针刺镇痛、调节免疫、抗炎抗感染、调整内脏功能以及双向调节、“治神”等都是亟须深研的重要命题。对已经取得高质量临床证据的针灸优势病种如疼痛、内脏功能失调、炎症、内分泌及免疫疾病等,也要对其效应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要高质量地推进针灸临床研究,采取“两法并举策略”和“阶梯递进临床研究模式”,通过大量扎实的真实世界针灸临床研究结合高质量的确证性临床试验,为医疗决策者以及百姓选择针灸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推动针灸这门经验医学逐步转变成循证医学。

第三,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应被摆在重要位置,为学术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在平台建设方面,《纲要》中强调,要积极推动针灸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中心等研究高地建立,整合国内外和多学科资源形成高层次的基础、临床研究基地和平台。针灸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但长期以来,针灸学的高层次平台和基地建设较为弱势,在推动针灸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补上这一短板是大势所趋。要借助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和基地筑巢引凤,凝聚国内外一流的中医药、现代医学、信息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团队携手共创,为针灸的学术发展提供有力后盾。

在人才培养方面,《纲要》要求,推动新医科背景下的针灸高等教育改革,强化医教协同、科教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实际上,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针灸发展的大问题之一,如针灸学术研究需要既懂针灸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科研人员,针灸的器械研发需要工程领域的人才,针灸的国际发展需要中外文化兼通者,综合医院里西医医生、麻醉师运用针灸需要规范,针灸在健康服务中的广泛推广需要大量技师等问题都不易解决。

如《纲要》中要求的那样,要解决人才问题,教育改革是根本,从大学里的基础教育开始,整套教育都必须得符合针灸自身发展规律。立足临床、科研、推广应用的实际需求,瞄准针灸医学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把医、产、学、研、用联动起来,把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兼容并蓄胸怀、掌握多学科知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同时,还要明确学科定位,努力将针灸提升为一级学科,带动针灸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满足针灸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化的需求。

以数字技术为针灸发展提速

记者:如何借助现代科学的力量,提升针灸为民服务的能力?

刘保延:针灸之所以能穿越几千年历史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她在不断吸纳各个时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来实现学科自身的发展提升。在当下这个大数据、高科技、精准化的新时代,在“元宇宙”即将降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际,用数字技术给针灸赋能,大力推进针灸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是针灸学科势在必行的路。

我认为,包括针灸理论在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本体”,其中的“天”就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各种干预方法如针刺、艾灸等,而“人”则是与干预相应的人体状态,二者相合、相配于“维护健康”这个“一”上,中医针灸理论就在于揭示二者的相合之道,解答“天”“人”互动维护人体健康之理。中医针灸并没有从“物质观点”出发,以还原论指导,从生物学角度回答了“为什么”,而是从“信息观点”出发,以整体论为特色,从关系本体角度告诉我们“是什么”。正是这些“是什么”使其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当然也正因为其不能很好地回答“为什么”而饱受“科学”的质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理念、思路、方法的巨变,使得科学不仅仅局限于“还原论”,从数字科技的角度,可对中医针灸的内涵和前景有一个全新认识,可更好地展现针灸的临床规律和价值,从而改变针灸受质疑的现状。

我带领团队在用数字技术为针灸赋能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采用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来研究中医针灸,尝试让蕴含着丰富经验和智慧的针灸临床数据“发声”。为此,我们研发了中医现代科技数据平台与共享系统、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等,形成了将临床诊疗过程数据化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复杂海量数据的前处理系统、自由文本的智能结构化系统,以及中医临床数据仓库,临床数据多维检索、查询与展示系统,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高效、动态收集处理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随时追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挖掘针灸的临床规律,为提高临床疗效、优化临床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提升针灸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让针灸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记者:在推进针灸国际化方面,中国针灸学会将做哪些工作?《纲要》中有什么具体体现?

刘保延:如果说,推动针灸学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么推进针灸国际化,就把推广针灸的意义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贡献。

针灸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排头兵”,能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靠的是切实疗效。要让针灸在世界医学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治疗需要更精准,疗效要说得清、道得明,推广传播也必须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习惯,这对于中国针灸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推进针灸国际化,《纲要》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国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吸纳更多的国外学者到我国实验室来工作,目的是引进国外研究之所长,借他山之石提升针灸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提升海外针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不断完善各类针灸教育的国际教材,提升教材外语水平、实用性;推动中国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以及社团组织开拓国际针灸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对外非学历远程教育等。

《纲要》还强调了推动针灸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把握标准、规则制定的主动权。目前,针灸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共制修订32项针灸国家标准、56项针灸团体标准、9项中医针灸国际组织标准、7项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未来,还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利于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规则体系。

针灸不仅能治病养生,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可在促进世界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纲要》要求,继续推进国际针灸一带一路风采行活动,扩大以针载文、以针带药的国际传播。加强针灸在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中的作用,推广针灸与文化知识传播的有机结合,并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网上针灸”“数字针灸”建设,努力形成“针连世界”的新模式。

要做到以上这些,凝聚合力是关键,这正是中国针灸学会之所长。《纲要》呼吁,要充分发挥中国针灸学会建设“一流学会”的机遇,利用好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作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其总部设在我国的优势。实际上,学会有很强的联合、联动作用。中国针灸学会有40多个分支机构、4万多会员与各省、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6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3个团体会员。要充分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动员多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到规划任务中去,发挥战略专家智库作用,提高学术交流与文明互鉴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很多推广针灸的品牌活动都已逐渐成熟,如科技部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泰山论灸、西湖论针等都在定期、高质量地开展。中国针灸学会也将一如既往地精心组织策划,在学术研讨中追求深层次的交流碰撞,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针灸是中医服务的主力军,可为人类健康作大贡献。中国针灸学会的任务就是动员各方力量参与针灸的高质量发展,将企业、医疗、科研等领域的力量整合起来,让针灸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夺目的光芒。

编辑:王迪

审核:朱蕗鋆